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基础知识>>正文

安全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0-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推动新时代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不断优化治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提高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统筹发展和安全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民群众安全需求增加。安全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需求,没有安全感作为基础和保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维护公共安全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安全问题,以更高水准的平安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安全条件和安宁环境。 

安全是推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和保障,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发展过程可能受到影响而不可持续,而且发展成果也难以长久维系。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更重要的是,抗疫取得的成就为复工复产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我国经济很快企稳回升。 

安全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社会运行系统自身即蕴含着各种内生性风险,而对这些内生性风险和其他外生性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化解的过程即为公共安全治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如果对于各种内生性风险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水平,那么这些风险就可能演变成重大事故灾难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此外,对于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生物安全风险等外生性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应急准备,将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带来严重破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安全问题,做好各类风险防控工作。 

安全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创造生产力。安全除了能够保障发展成果之外,其本身也参与生产过程,是不折不扣的生产要素,可以创造价值和效益。一方面,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看,安全投入产出比要高于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在防灾减灾、事故预防、公共卫生等典型公共安全领域,安全主要通过止损和增效的形式创造价值,随着现代社会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对一个国家和企业而言,安全已经成为一项竞争力,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从安全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在助力公共安全的同时,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和价值。 

完善治理体系,提高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坚持党对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打赢各类重大危机阻击战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各级党委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将安全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为经济发展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决策指挥作用。要通过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危机状态下的组织指挥体系架构,并明确重大紧急事项的指挥关系和决策程序,切实做到党对各方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三是主要领导要敢于担当,冲锋在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四是要优化各级党委对各方力量和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机制。各级党委平时要重视公共安全与应急队伍体系的统筹建设,做好关键应急资源的科学储备,战时要加强统一调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公共安全筑牢根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包括安全在内的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就是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治理体系。 

面向未来,要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切实保障公众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一是要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广普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以及卫生防疫等知识,提升群众风险防范、第一响应和自救互救能力,夯实“最后一公里”,筑牢公共安全人民防线。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力量。进一步出台鼓励性政策,大力发展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应急志愿者组织和社会专业救援救助力量。三是要不断健全参与渠道。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科学引导广大民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过程。 

优化治理机制,以科技为支撑构建全周期管理模式

要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完善风险早期识别、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做到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识别、早隔离、早准备和早化解,从源头上控制好各类重大安全风险。 

要强化精准治理,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切实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从风险预防、应急准备到监测预警、先期处置,到综合响应、抢险救援,再到恢复重建等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治理体系。 

要强化技术支撑,用先进科技助力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先进科学技术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先进手段的辅助作用,提高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用信息化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科技助力公共安全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安全产业健康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

上一条:切实提高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下一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逻辑理路
关闭窗口